一、规划基础
(一)发展现状
安徽水运资源丰富,自北向南分布有淮河、长江、新安江三大水系,在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“四纵四横两网”中有“一纵两横一网”覆盖安徽,内河水运发展条件十分优越。截至2023年底,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11公里,四级及以上干线航道里程2202公里。
201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《安徽省干线航道网规划(2018—2030年)》实施以来,全省干线航道建设加快,水运投资稳步增长,陆续实施了江淮运河、淮河干流、沱浍河、水阳江等航道项目,“一纵两横”的干线航道网主骨架基本形成,四级及以上干线航道占通航里程比例由25%提升至38%,干线航道通达70个县级区域、通达率达67%。航道条件的改善有力支撑了港口规模化、现代化发展,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、优化产业布局、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新时代新征程,规划已难以完全适应腹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,存在辐射范围不足、部分航道规划等级偏低、省际航道衔接不充分等问题,亟需优化干线航道网布局、提升航道能级。
(二)形势需求
1.支撑重大战略深入实施,要求强化航道服务能力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。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,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优化运输结构,强化“公转铁”、“公转水”;要优化主干线大通道,打通堵点卡点,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。全国港口航道布局规划发布实施,安徽省国家高等级航道比例进一步提升,水运优势进一步凸显。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、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,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,强化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。干线航道网作为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,要进一步完善布局、提升能级,强化服务能力。
2.江淮运河重构航运格局,要求充分发挥航运价值
江淮运河建成通航,打通了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的水运大动脉,形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,为安徽省水运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。为充分发挥其航运价值,要进一步提升江淮运河主通道能力,畅通支线航道,发挥“干支联动”效应。
3.适应船舶大型发展趋势,要求提升航道通航能力
全省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,2023年合裕线裕溪船闸过闸船舶平均吨位1896吨,淮河蚌埠船闸平均吨位1408吨,长江支线和淮河水系航道过闸船舶主要为千吨级及以上货船。部分干线航道等级偏低,不能有效满足通航需求,航运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释放,亟需优化航道等级结构,提升航道通航能力。
4.推动“双碳”目标实现,要求加快干线航道建设
内河水运具有绿色低碳比较优势,加快水运发展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要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,深入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,全面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。
二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以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为导向,以“畅节点、延覆盖、提等级、优航网、强能级”为抓手,着力推动综合交通能级提升,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,为打造“水运安徽”提供有力支撑,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当好先行。
(二)规划原则
1.支撑战略,完善布局。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、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,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、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为主要方向,优化水运网络布局,扩大干线航道覆盖范围,提升县域通达率。
2.统筹衔接,融合发展。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,实现综合交通协同发展;强化省际航道互联互通,服务区域协调发展;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,实现水运与水网融合发展。
3.优化结构,扩能增效。立足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要求,统筹考虑经济合理性,远近结合、适度超前,以扩能升级为主线,着力优化内河航道等级结构,提升水运基础设施质量和运输服务品质。
4.智慧安全,绿色发展。坚持创新驱动,注重科技赋能,促进航道网络提效能、扩功能、增动能。统筹发展和安全,提高安全水平和保障能力。科学把握生态保护和航道建设的关系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集约,实现水运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机协调。
(三)规划目标
到2035年,基本形成以长江、淮河、江淮干线为核心,三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,四级航道为支撑,“布局合理、干支衔接、畅通高效、绿色智慧”的现代化干线航道网络;实现干线航道“市区全面通达、县区有效覆盖、主要通道扩容、关键节点畅通”,航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。
——通航能力大幅提升。干线航道里程约3300公里,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约2180公里,占比约65%,主要通道能级大幅提升,关键通航瓶颈全面消除,干支衔接通畅。
——网络覆盖显著提高。通江达海、质效提升的干线航道网络基本建成,干线航道市区通达比例100%,县级区域通达率达到75%。
——服务产业融合发展。基本实现干线航道连接100%国家级开发区、75%省级开发区和主要工矿基地,有效支撑沿线产业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。
——绿色智慧安全水平明显提高。生态友好型航道加快形成,智慧型航道建设取得突破进展,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全面覆盖,实现与互联网、大数据等深度融合,服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安全韧性能力显著增强。
展望至2050年,干线航道里程超3600公里,三级及以上航道占比达80%以上,航道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,全面建成畅通高效、保障有力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干线航道网络。
三、布局规划
(一)功能定位
我省内河航道划分为国家高等级航道、地区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三个层次。国家高等级航道为纳入全国港口航道布局规划的航道,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;地区重要航道是国家高等级航道向腹地延伸的连接通道,是安徽水运发展的重要依托;一般航道为除国家高等级航道和地区重要航道以外的其它航道。规划干线航道由国家高等级航道和地区重要航道组成。除旅游客运航道外,干线航道的发展规划技术等级应为四级及以上。
干线航道是安徽省内河航道网的骨干,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连通腹地主要经济区、工业城镇、重要枢纽节点,沿线产业集聚、运输需求旺盛,在大宗散杂货、集装箱等物资中长距离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,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、降低物流成本、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。
(二)规划方案
在全省范围内,规划形成“一纵两横五干二十九线”干线航道网。其中国家高等级航道7条、1814.9公里,地区重要航道30条、1905公里。共规划一级航道479公里、二级航道677公里、三级航道1945.3公里、四级航道533.6公里、五级航道85公里。
一纵:
——江淮干线,由沙颍河、江淮运河、芜太运河组成,共802.9公里。规划沙颍河三级航道206公里;江淮运河共556公里,其中东淝河口-巢湖二级航道167公里、兆西河一级航道136公里、引江济巢菜子湖线三级航道121公里、合裕线二级航道132公里;芜太运河三级航道40.9公里。
两横:
——长江干线,一级航道343公里,完善支汊航道布局。
——淮河干流,二级航道378公里。
五干:
——沱浍河,三级航道190公里。
——涡河,共234.6公里,其中涡河干流三级航道226.7公里、惠济河四级航道7.9公里。
——茨淮新河,三级航道134公里。
——新安江,五级航道85公里。
——滁河,四级航道124公里。
二十九线:
——长江水系“十八线”,共668.2公里。其中三级航道472.5公里,包括水阳江、姑溪河、秦淮河、华阳河、皖河下段(含石门湖)、罗昌河、丰乐河-杭埠河、店埠河、驷马山干渠、秋浦河、青通河、顺安河、漳河、青弋江、汪联河、青山河;四级航道195.7公里,包括皖河上段、洲河、杭埠河上段、柘皋河、水阳江上段和南漪湖-新郎川河。
——淮河水系“十一线”,共760.2公里。其中三级航道554.2公里,包括泉河、洪河、新汴河、汲河、淠淮航道、庄墓河、窑河-高塘湖、池河(女山湖闸下、七里湖)、白塔河、界宿新河;四级航道206公里,包括沱河、肖濉新河、池河(女山湖闸上)、铜龙河、濛河。
其中本轮规划新增干线航道8条,分别为秦淮河、罗昌河、淠淮航道、庄墓河、洪河、濛河、汲河、界宿新河;延伸拓展航道7条,分别为华阳河上段、水阳江上段、南漪湖-新郎川河、丰乐河-杭埠河、涡河-惠济河、池河-七里湖、白塔河-铜龙河;提升航道等级16条,分别为兆西河、淮河干流上段、沱浍河、涡河、茨淮新河、漳河、青弋江、汪联河、驷马山干渠、华阳河下段、秋浦河上段、青通河、泉河、新汴河、池河下段、白塔河;对部分航道起讫点、里程等进行优化调整。
四、规划实施
(一)分期实施
2024—2030年:近期重点推进兆西河、淮河干流、沱浍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。推进皖江深水航道整治,提升长江干线安徽段航道维护水深;稳步提高汊江航道通航能力,做好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小港航道维护,提升安庆南水道、成德洲东港水道、裕溪口水道、太平府水道维护水深,开通贵池南港、大通小港等支汊航道,促进长江航道干支联动建设。加快“升级、扩能、沟通、联网”,着力畅通涡河、滁河-清流河、新安江等“五干”,加快秦淮河、新汴河等省际航道互联互通,稳步推进庄墓河等需求旺盛的地区重要航道建设。结合干线航道建设,统筹考虑配套的锚地、服务区、新能源燃料加注(充换电)设施、临时停泊区、航道养护和船闸养护基地等设施。到2030年,建成“一纵两横”水运主通道,基本完成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任务,新增干线航道里程约500公里。
2031—2035年:加快干线航道网络优化,建设洲河、青弋江、华阳河等航道,有序推进航道配套设施建设。到2035年,基本建成“布局合理、干支衔接、畅通高效、绿色智慧”的干线航道网络。
2036—2050年:继续完善干线航道网,着力提升干线航道等级,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界宿新河、开工建设剩余航道工程,2050年前全面建成现代化干线航道网络。
(二)实施效果
到2035年,全省干线航道里程约3300公里,干线航道市区通达率100%,县级区域通达率达到75%,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,有力保障“水运安徽”建设,支撑内河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。
1.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。千吨级及以上航道占比提升至65%,水运主通道通航能级显著提升,水运水利融合发展、干线航道联网提质。全省航道条件持续优化,有效支撑港口高质量发展,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水运短板得以补强,实现水运与其它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。
2.服务经济能力显著提升。实现干线航道通达全省16个地市城区以及75%县级区域;基本实现干线航道连接全省100%国家级开发区、75%以上省级开发区和主要工矿基地,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千吨级航道覆盖14个地市,通达85%国家级开发区和50%以上的省级开发区。
3.省际航道互通更加高效。淮河、沱浍河、水阳江、秦淮河、驷马山干渠、洪河等省际航道等级提升,区域航道互联互通,有力支撑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服务安徽省链接沪苏浙、辐射中西部“两个扇面”的功能有效加强。
4.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高。内河水运能耗少、污染小的优势充分发挥,有效推动大宗货物“公转水”、促进运输结构调整。2035年全省完成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预计约1万亿吨公里,与公路货运相比,可节约1500万吨标准煤,减少碳排放约4100万吨。
五、环境影响及对策
(一)总体评价
本规划实施有利于发挥内河水运能耗少、污染小的比较优势,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、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影响等方面。航道资源利用一方面有可能增大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,另一方面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、水域等资源。在严格落实规划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,加强环保的情况下,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总体可控。
(二)影响对策
干线航道在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应严格执行航道法、水法、防洪法、长江保护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,确保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,强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;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的约束和限制,避让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各类环境保护目标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;航道管理过程中,加强环境质量监测、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防范各项工作,强化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。
六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协调
强化政策支撑,加快出台支持水运发展相关政策文件,健全工作机制,强化各有关部门协作联动,增强工作合力,加快推进重点航道项目建设;加强省、市、县统筹协调,调动各级政府建设航道积极性;加强省际协调,推动航道在规划等级、建设时序等方面协同统一;加强规划实施跟踪调度,加快推进前期工作。
(二)拓宽融资渠道
积极争取国家对水运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,加大省级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;发挥国有资本投融资“主力军”作用,推进水运领域“双招双引”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航道建设;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,支持各市政府投资干线航道建设;通过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等方式盘活水运资产资源;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水运项目;探索推进“航道+资源”一体化开发模式,支持符合条件的航道项目发行政府专项债券等。
(三)强化要素保障
优先保障干线航道网建设涉及到的用地、用林指标,干线航道项目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;落实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,保障干线航道等线性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用地、环评等审批;切实保障干线航道建设养护临时用地需求,推进疏浚砂综合利用,加强港航人才培养。
(四)强化规划协同
加强港口与航道协同发展,统筹推进港口与航道规划衔接,构建科学完备的水运规划体系,发挥水运比较优势,有效降低物流成本。
(五)加强航道保护
加强航道资源保护利用宣传工作,督促地方政府履行职责。依法严格实施跨河、临河、拦河建筑物等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工作,避免新的碍航、断航现象;加强船闸闸位控制,为改扩建留有空间。对未纳入干线航道网的航道,开展支线航道通航情况评价研究工作,加强非干线航道养护,保障干支有效衔接。
(本文有删减)